悟空观点

悟空观点丨人口增速会下来,智能制造要上去

发布日期:2021-06-18阅读数量:583

  我们走在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上,经济生活中的信息(资本)致密化趋势,随着劳动人口的逐步下降、产业向中高端攀登、经济结构追赶发达国家越来越明显,不但是欧洲已开发国家曾经走过,亚洲的日本韩国同样给了我们非常近距离的示范,正在进入“老龄化与少子化加速”和产业提升的和同前进、互相激发的阶段。


  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左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根据民政部的数据,预估在2021年成人单身且独居的人达到9,200万。数据充分反应了学界所担忧的人口老化产生的少子、养老问题,政府也较为迅速地推出了放开三胎的人口鼓励政策。但是少子化与老龄化的根源并非人口政策,而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工业化抬高了现代家庭抚养子女的成本与婚育年龄,城市化压缩了居民居住空间并增加了生活成本与压力,教育普及提高了居民养育子女的期望值,所以全球不同文化、体制下的已开发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实施效果均不尽如意、难以阻挡人口达峰、增速下降的现象。


  但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并没有绝对的关系,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更为重要,智能无人机器的快速发展将逐步替代人力劳动,世界工厂的中国智能制造必须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飞速“赶超”西方,社会整体的系统性变化等层面,我们更以极快的速度成为“已开发国家”之标准一员。未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科技力量创造和提供的社会价值增量将远远超过人口红利带来的财富。


  2001年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凭借有组织的廉价劳动力占据全球产业链低端,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其实就是血汗工厂)。20年一代人的艰苦奋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0岁,25-3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为27%,而2020年中位数和比例分别为38岁和23%。联合国预测2030年我国25-39岁人口占比将降至18%,年龄中位数为42岁,2050年25-39岁人口占比降至17%,年龄中位数为47岁。但是另一方面,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正在逐步提高,高素质劳动力正在壮大,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2019年中国有创纪录的约83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而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870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934万人(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测算口径与美国大体一致,自2009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一直高于美国。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2015年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为2320万人。)


  中国制造制造业需要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转而向中高端制造业攀登,依靠价值更高的工程师红利来为制造业赋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在重构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为16.3%,仅次于美国的24.4%。但从人均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262美元,仅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具备增长潜力,可以为全球生产要素上升提供机会。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新冠疫情加快了中国制造升级。科技赋能制造,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新材料研发、传统制造技改、生物医药等方面。中国正在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爬,逐步打破美日德等高端制造的垄断地位,重塑全球制造分工格局并保证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14亿人的广大市场空间提供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和规模支持,在“双循环”和“十四五”大政策环境指引下,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移升级还有利于增强本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在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在基础科学领域夯实基础并不断探索前进、实现引领。


  中国进军高端制造,新冠疫情加快加重了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上的重量。由于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当疫情严重破坏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生产供给能力时,我国既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够承担起全球商品供应中心的角色。2020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快速恢复,11月一度上升至20.6%的高位,而美欧及日韩的出口复苏缓慢。随着中国高端制造质量的提升,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也在上升。2008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品出口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3.5%上升至15.1%,全面超过美日德,2020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至20.5%。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太价值链贸易网络的中心。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中国的崛起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极大地重塑了全球价值链,中国不再只是向世界出口大量最终产品的“工厂”,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已成为一个新的“超级制造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高度依赖中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昔日制造强国日本已被推到几乎所有网络的外围,美国作为亚太地区商品供应中心的地位显著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需求中心。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从过去的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其背后是研发力度的加强,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90%持续提升,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逐渐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靠拢。


图片1_调整大小.png


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向:科技赋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就是智能制造的最大熵方向。


图片2_调整大小.png


  以新能源车为例,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到动力总成系统、电驱系统、底盘、车身等多个环节,提供了先进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百年未见的汽车行业大变革大时代里,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首次站到了行业前列。


  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向,半导体、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为中国智能制造打下基石,先进科技融合到制造产业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产品的创新升级。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方向。我国光伏技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把能源的化石资源禀赋改变为光热转换的制造禀赋,依靠规模优势实现全面平价,从而可能根本性改变中国乃至人类的能源路径。


  传统制造技术改进与升级具有广泛的前景。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传统制造实现技术改进与升级,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能够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


  前瞻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将在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